文/黃芸新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你怎麼又生氣了?」、「我不過隨便講兩句你怎麼那麼當真?」
「我也不想一直生氣,可是明明就是他不對!」、「難道我不該生氣嗎?」
人總是會有生氣的時候,但是生氣的時候,別人的回應跟自己的感覺往往都是很負面、不舒服的。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希望自己一直生氣,可是真的氣起來的時候,又會覺得明明是他的不對,為什麼是要求「我」不要生氣。
✭找到生氣的真正癥結點,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溝通並且解決問題。
當我們因為生氣而和別人溝通時,若是我們沒有抓住真正最重要的那個點,可能會越講越多這件事有什麼不好,在越講越多的情況下,反而容易被抓住弱處攻擊。我們常有這種經驗是,在爭執時本來自己很有力的,但一不小心講太多,反而被抓住一些無關緊要的矛盾或語病大肆攻擊。尤其是,當沒有聚焦、說出很多這樣哪裡哪裡不好的時候,很容易被說「你就是討厭xx啊」。被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可能感到無法反駁,因為確實我就討厭他啊,反而回不到重點上面。
所以情緒是幫助我們聚焦的,並不是要直接按下我們的憤怒。
一個可能的作法是,在生氣的時候,問自己「我為什麼生氣」,然後試著針對那個原因進行溝通跟處理,情緒的部分自然就會比較緩解。
具體來說,第一個步驟是「找出期待與需求」。
可以試試看,在生氣的時候,把腦袋中的第一個念頭清楚大聲的對自己念出來(而不是對別人吼出來),如果能夠看著鏡子說更好。盡可能的把這個念頭相關的、背後的一些想法都一起清楚的說出來讓自己聽到,這樣能夠更清楚的知道究竟是哪些想法與需求讓自己生氣。
例如:在家裡面常見的一種生氣,家長覺得小孩「講很多次都不聽」,心裡的聲音可能是
「搞什麼都講那麼多次了,為什麼就是沒辦法為自己負責?!」
這個念頭可以繼續延伸的是
→我希望小孩能夠聽得懂我的話,並且自己記得、遵照指令
→我希望小孩能自己控制自己,因為我也有其他的事情得做
→我希望小孩能自己控制自己,因為我不想變成一直碎碎念的大人
→我希望小孩能夠成長為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因為我覺得那是好的
這個例子裡的「我希望」後面接的都是我自己的期待與需求。
接著是第二個步驟,
這樣搞清楚了之後,首先,我可能發現自己有不合理的期待是「我希望小孩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人負責控制自己的大腦區域-前額葉要到18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大部分小孩本來就辦不到完全自我控制,雖然他們也會有可以控制自己的時候,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辦法自我控制的。
但是這個期待背後更深的期待與需求是合理的,包括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不想變成一直碎碎念的大人,我希望小孩能夠成長為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所以我就要試著找其他方法來滿足這些期待。例如讓他體會到「沒有控制好自己」的真實後果(收拾打碎的東西、必須花時間罰寫功課以致於沒時間做想做的事情)。溫和而堅定的讓他負起這些責任,但自己並不一定需要為此而感覺到太強的「生氣」。
而且,當這件事情多做幾次,如果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時,其實我們也會慢慢比較不那麼容易被激起很強的負面情緒,因為知道自己可以處理,沒那麼容易被傷害,所以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需要時間起效用,可是只要堅持嘗試下去,一定可以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