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酒,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便是人們經常用來娛樂消遣的飲品。不論是工作應酬、社交或婚宴場合,或是獨自一人飲酒,飲酒行為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然而,任何物質過度的使用都會對身心造成傷害,酒精就是最常見的物質之一。
如何知道自己有飲酒的問題呢?
在研究及臨床實務上,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自填式華人飲酒問題篩檢問卷(C-CAGE)」,來初估酒癮嚴重程度。問卷內容如下:
- 你是否曾經覺得需要停止喝酒?
- 你是否曾經被別人說你喝酒的事惹惱或感到生氣?
- 你是否曾經對自己喝酒的行為覺得不對或有罪惡感?
- 你是否一大早醒來就需要用喝酒的方式讓自己保持清醒?
若有1題以上回答【是】的話,就表示你在喝酒方面有問題,需要留意。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當個體在至少12個月的期間出現以下兩項診斷標準,即可診斷為酒精使用障礙症。
- 比預期的還大量或長時間攝取酒精
- 持續渴望或無法戒除或是控制使用酒精
- 很多時間花在買酒、喝酒或從其效應恢復
- 渴求、或有強烈慾望想要喝酒
- 反覆喝酒引起無法完成工作、學校或居家的重大義務
- 儘管喝酒導致持續或反覆社交或人際問題,仍持續喝酒
- 因為喝酒而放棄或是減少重要社交、職業或休閒活動
- 在會傷害身體的情境下反覆喝酒
- 儘管知道喝酒恐引起持續或反覆生理或心理問題,仍持續喝酒
- 耐受性的定義為以下二項之一
- 顯著增加喝酒量之需求而致中毒或想要的效果
- 持續喝等量的酒而效果顯著降低
- 戒斷的表現如下列二項之一
- 酒精戒斷特色
- 喝酒(或相似的物質,例如安眠藥Benzodiazepine)來解除或避免戒斷症狀
嚴重程度:
輕度:出現2~3項症狀
中度:出現4~5項症狀
重度:出現6項或以上症狀
Leigh Wilson等人(2019)提及
許多研究已證實,酒精成癮者飲酒的主因多半是為了減輕情緒或社交上的困擾。雖然這部分解釋了酒精成癮的原因,但是仍無法完整描繪說明酒精成癮的樣貌。以下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三大面向來說明酒飲相關的風險因子。
生理層面 | 心理層面 | 社會環境 |
1. 基因 (乙醛脫氫酶ALDH2) 2. 神經生物因子 | 1. 情緒困擾(憂鬱/ 焦慮/ 衝動) 2. 對酒的信念(結果的預期/ 拒絕的自我效能) 3. 企圖/ 動機 4. 童年創傷事件 | 1. 社會常模 2. 家庭/ 同儕飲酒習慣 3. 可取得性 3. 文化(例如:工地) |
一、生理層面
包含基因和神經生物因子主要可以遺傳因素來說明,根據雙胞胎和家族的相關研究發現,酒精依賴者與家族的身上可以找到共同的性狀或標記。
再者,有些人的體內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乙醛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s, ALDH2),常發生於亞洲人(約3/4比例)身上,喝完酒之後經常臉紅紅、心悸或嘔吐等酒精不耐的症狀。相對而言,如果一個人體內擁有乙醛脫氫酶的時候,相對來說不容易有以上的症狀,故未得到保護作用,可能進一步使該個體傾向繼續飲酒。
二、心理層面
1.情緒困擾: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指出,酒精使用障礙症經常與焦慮、憂鬱疾患相關,其他共病的疾病也包含雙相情緒障礙症、思覺失調症、反社會人格障礙症。
2.對酒的信念:根據認知治療理論,該理論認為物質使用經常牽涉到的信念包含,
(1) 對結果的預期: 如「只要喝了,我就會很暢快」、「再不喝的話,我就會受不了」等。
(2) 拒絕的自我效能: 例如「今晚跟同事應酬,只喝這兩三杯就好」,殊不知舉杯後便難以停止,在環境的促發下,一杯接著一杯。
(3) 企圖/動機: 舉例而言,暴力(或相關犯罪行為)與飲酒行為的關係相當複雜,有些學者認為飲酒後造成控制能力下降,容易產生暴力行為;有部分學者則認為因為個體想要從事暴力行為(動機),進而飲酒壯膽等效果,或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人們期待/ 想要酒精可以幫助放鬆」,進而飲酒。
(4) 童年創傷事件: 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物質的濫用與童年的創傷經驗具有相關。
三、社會環境層面
1.社會常模:我們身處的台灣屬於華人文化,社會對於飲酒的態度較不像法國、西班牙等好飲葡萄酒的國家開放及普遍,飲酒在這些國家係相對被廣泛接受的行為。
2.家庭/ 同儕飲酒習慣:有研究顯示若在父母親飲酒的環境中成長,在觀察、模仿等耳濡目染下,會增加孩子飲酒的可能性。
3.可取得性:例如,當一個成長在賣酒的雜貨店的孩子,貨架上的酒類或購買、飲用酒精的行為隨時可見,因此該個體很容易可以透過該管道取得酒精。
4.文化:筆者對此一因素頗有感觸,在我工作的環境中,需要面對許多酒駕的受刑人。在與他們進行治療處遇時,經常可發現「工地的飲酒文化」,工人在艱困的工地環境做高勞力工作時,經常會感到疲憊和身體痠痛,這時候喝下所謂的保力達、威士比,就足以緩解疼痛,或在寒冷冬日暖活身子,或透過與同事共同飲酒的互動過程(表示友好、安撫心情)讓他們再繼續撐到下班為止。
本篇文章主要聚焦於簡介酒精,後續會再討論過度飲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酒精成癮的相關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林立青(2017)。做工的人。寶瓶文化。
張本聖、徐儷瑜、黃君瑜、古黃守廉與曾幼涵(2017)。變態心理學三版。雙葉書廊。
Leigh Wilson, Jeremy Foster, Wilkie Wilson, Cynthia Kuhn & Scott Swartzwelder(2019)。藥物讓人上癮: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鎮定劑與毒品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與行為(全新增修版)。(林慧珍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