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分辨什麼是「干涉」或「愛」?

文/陳怡婷  助理教授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以下的場景是否在你的生命中有出現過呢…

小花周末短暫出遊兩天,回家後發現,住一樓的長輩,將二樓陽台花園打掃乾淨,花盆擺放整齊,小孩玩角色扮演的「雜物」被丟棄。小花和孩子回家後,覺得哪裡怪怪的,因此主動詢問…

[場景一] 孫子-婆婆-媳婦

孩子:「我的手機呢?!就是用紙做成立體形狀的盒子,放在椅子上,有貼紙的『手機』?」

奶奶:「哪有什麼手機,那就是紙,若被雨淋濕了一定會爛掉,所以幫妳丟掉了。」

孩子:「我又沒有要請妳幫我丟掉,妳要丟人家東西,應該也要先問一聲啊!」

奶奶:「我好心幫妳整理,妳還這樣…妳若不要用,應該要放好…。」

孩子:「那是我玩秘密基地的地方耶!妳平常又不會上來,我怎麼知道…?」

小花看到兩位妳一句我一句的,表達:「好了啦!阿嬤是好心幫忙整理二樓陽台,她也不知道那是妳的東西…」

小花雖然打了圓場,但內心卻是糾結。對於自己種植的花盆擺設,被改變了位置,她內心也不是滋味;同時,她也試著體諒,爬樓梯不方便的長輩,難得上二樓整理,代表身體硬朗著,應該為她開心才對。

奶奶感覺到被支持後,開始說道:「二樓陽台也實在太亂了,花盆亂擺放、地上還有汙泥,自己上樓整理,是因為過去經驗,擔心地板會堆積泥巴,造成屋頂漏水,清汙泥可清得我汗流浹背…。」

小花說道:「其實,媽,妳不用自己清理,妳跟我說一聲就好了,我來清就可以。像那個花會這樣擺,是因為有一株長了介殼蟲,需要隔離,其他花才不會被傳染…妳把它們都擺放一起了,這樣其實是不行的!」

奶奶聽了:「就是為這個家好,才上去整理,結果妳們卻@#!$%^&*……。」

小花和孩子,感覺到居家空間被干涉;奶奶則認為,為家人多做事情,卻吃力不討好。

小花嘗試著用「隱微」的方式像是:「妳不用自己清理,妳跟我說一聲就好了」,希望能讓長輩了解;但是,長輩內在的重點,其實是渴望被媳婦和孫子感謝、被珍惜。

其實,不僅是家庭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其他領域上的人際之間也是如此。

[場景二] 同事之間

小意剛進入新職場,主動積極,看見平常對她友好的同事小茹很忙碌,還沒辦法處理主管交代的印刷作業,於是小意主動協助。主管後來詢問小茹工作進度,小意說:「我看她很忙,我就協助她完成了。」小茹當天看到小意完全不理會她,小意感覺得困惑又委屈,不懂為什麼「好心給雷親」(台語,只好心沒好報的意思)。


愛和干涉,其實非常靠近,他們都出於對彼此的「在乎」、「付出」。

然而,「愛」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事情,為對方多想一點;「干涉」則是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為出發點,為對方多做一點。

於是,愛能夠有互相滋養的尊重,但干涉則讓關係糾結,自己也勞累不討好。

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在上述故事中,

如果,
意能主動詢問,小茹是否需要幫忙?

如果,
奶奶能夠跟事前跟小花說,她會上樓看看花園,並且詢問她有沒有需要注意之處?

如此一來,能夠讓被在乎者感覺到尊重和貼心,付出的人也不會白費苦心。因為,在彼此關係尚未建立信任感和默契時,主動協助有時候不僅無法帶來驚喜,反而更可能增加誤會。


此外,換個立場。

小花也許需要多想一下,長輩慣性較難改變,因此較難同理家人的需要。對於長輩的好意,可以禮貌表達謝意,並清楚告知:「之後自己可以自己來處理。」

小茹在被協助的狀況下,若感到不舒服,也需要善意告訴小意,下次可以先問她,因為自己無端被幫助,也會擔心長官懷疑自己工作能力。


愛,在心理學中常被定義為:「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愛,是以「同理」的心智能力為基礎,並透過理智判斷,引導出讓雙方更親近信任彼此的行動。愛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是需要透過後天學習而來。

期許我們自己下次在出現「我是為你好」的想法之前,先停下想要做出行動的那股衝動,用對方立場想一想:「我做出的這個行動,對方是真的需要嗎?」還是「這只是我的想要?

在每個三思而後行中,練習並提升我們愛人的能力!❤️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