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的才厲害!淺談閾下知覺以及意識外的影響力

文/佛光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周蔚倫

我們的視、聽、觸、味、嗅各感官無時無刻接收著大量的訊息,但因為認知資源有限,我們僅就少部份的訊息有所注意及意識。例如坐在咖啡廳的你,專心閱讀著書報,鄰座人的影像即使落在你的視網膜上、鄰座人的對談也傳至你的聽覺系統,但專心的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些視而不見的影像、聽而不聞的聲響因為不受注意而未進入你的意識(甚至是因為太小聲而未進入你的意識,稱為「閾下sub-threshold」),這些不在意識中的刺激(視覺刺激、聽覺刺激等等)對你會造成影響嗎?心理學界近年來對這個議題有了些具體且令人振奮的實徵研究。

電影院的影片波放出可樂與紅茶的圖片

意識外的影響在早期的一個電影院裡面被展現出來(Vicary, 1957,未公開發表):電影院中A廳和B廳播放著同一部影片,研究者在A廳播放的電影中穿插了十分短暫的「喝可口可樂」(Drink Coca Cola)文字影像,這插入的影像短到像是一閃而過,觀看電影的人們並不會意識到有什麼異常。B廳的影片也同樣被動了手腳,穿插也是同樣短暫的中性無關文字影像(作為實驗的控制組),相同的,觀看電影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除了電影內容之外有什麼異常。研究結果發現,在觀賞完電影之後,比起B廳的觀眾,A廳的觀眾在散場時,購買可口可樂的比例明顯較高。換句話說,A廳的觀眾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意識外的影像影響了購買行為。這個早期的不正式研究,近年來在更精準的實驗設計下被重複驗證,並獲得一致的結論:研究受試者在無法意識到紅茶品牌標籤影像(立頓紅茶標籤影像:Lipton Ice)的情況下,事後對特定品牌(此研究的例子是「立頓」)有較佳的評價及較高選擇意願,更有趣的是此效果只在口渴的人身上發現(Karremans, Stroebe, & Claus, 2006)。

意識外的訊息除了影響上述較高層次的行為(如購買行為、評價)之外,更基礎的物體辨識(Breitmeyer & Ogmen, 2000)和注意力分配也受到影響,研究除了展現意識外的視覺線索可以引導受試者的注意力之外(Chou & Yeh, in press; Mulckhuyse et al., 2007),一個有趣的研究利用雙眼競爭技術,製造看不到的(invisible)裸女和裸男的影像當作實驗刺激(Jiang et al., 2006),發現看不見的裸女照片會吸引男性的注意力但不會吸引女性的注意力;反之,看不見的裸男照片會吸引女性的注意力但不會吸引男性的注意力;最有趣的發現是:男同性戀者則會被看不見的裸男照片影響(而非裸女照片)。

並不是所有的人被問及性向時都願意據實回答,但當在上述「看不到的裸男和裸女」的研究中,因為刺激本身是受試者看不到的(不在受試者的意識中),受試者也就無法主動抗拒,因此自然展現了性向所造成的影響。Takeo Watanabe在2006年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也支持這個論點:當干擾物是清楚的,干擾效果不大;當干擾物調整成受試者看不到的狀態下時,干擾效果反而很大。這表示看不到的刺激,我們無法主動抑制,因此「看不到的裸男」會吸引男同性戀者的注意力,無論他是否想承認這點。看不到的才厲害!

除了上述各種行為研究外,在運用腦造影技術的生理研究中,我們也可看到一致的證據:當利用極短時間的呈現或是雙眼競爭等技術提供閾值下(subliminal)的影像—也就是受試者無法主觀報告他/她看到什麼東西時,如果此影像帶有情緒意義(例如恐懼的臉孔),則受試者腦中與情緒有關的腦區(例如杏仁核)會有明顯的激發—即使此人對此情緒影像毫無主觀知覺(Naccache et al., 2005; Pasley et al., 2004)。

透過閾下知覺企圖在不知不覺中探人隱私或影響別人以獲利(例如達到廣告效果或是影響選舉)是不道德的行為,澳洲、英國和美國都曾經立法來禁止此行為。然而另一方面的閾下知覺濫用卻是大發利市:自我催眠錄音帶(Subliminal self-help audio),指在一般音樂(通常為輕音樂或自然環境音)中加入微弱聽不清楚的特定語音(語音內容因欲達到的效果而異),宣稱可以促進記憶或增強自尊等各種功能。實際上,這類產品可能僅是一般的安慰劑效果(Greenwald, Spangenberg, Pratkanis, & Eskenazy, 1991),並非真正由自我催眠錄音帶中的語音內容造成聽者的改變。閾下知覺所能造成的影響層面以及限制,是現今心理學家依舊在熱烈探討的議題。

我們以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透過我們的自由意志,但本文所舉列之相關行為以及生理研究似乎都說明著我們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自主性。研究顯示有很多不受到我們注意(甚至是因為影像太弱或聲音太小,即使注意也無法意識到)的資訊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想法。心理學界對這個新興議題的熱情未減,期待有更多可信的科學研究帶領我們探索這意識冰山下的浩瀚世界。

(筆者為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mentalhealthyilan
mentalhealthyilan

我們是一個由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的老師及學生經營的心理健康網站。
希望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為大家分享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

文章: 1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