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病患喊冤,你真的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文/陳俐璇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協助編輯/徐莉雯 心理學系臨床心理組碩士

藏於那些聳動的標題新聞背後故事,你曾深入了解嗎?

「男子罹患思覺失調症持刀殺人遭判6年」、「天母弒母案 逆女思覺失調症判16年定讞」、「思覺失調成免死金牌?弒警無罪引網質疑『司法改革』與普世認知大相徑庭」…

你是不是也曾看過這一類的新聞標題?它們訴說著思覺失調症似乎是一種非常具有危險性,甚至會威脅到旁人生命安全的疾病。真的是這樣嗎?媒體輕易地將犯罪、傷人、殺人與思覺失調症做連結,導致許多人一聽到思覺失調症,就像看到一顆未爆彈在眼前,避之唯恐不及。

本次我們探討「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誤解與污名化現象」。

近年來,新聞媒體常以聳動的標題,吸引觀眾的注意。那些譁眾取寵的新聞背後,常常未說明完整、正確的資訊,便將眾人推向恐懼與誤解中。眾人又恐懼又焦慮的情況下,有些人當起了「鍵盤俠」,而有些人在與旁人交流、分享想法時,則充滿了謾罵批評。許多無辜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便成了大家刀口下的受害者,他們在污名化的迫害下,處在不友善的社會氛圍中,不但影響了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甚至開始產生了自我懷疑的污名態度,使康復之路更顯得寸步難行(劉晏如,2018)。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為何發病?

思覺失調症意指患者的思考和感覺失調了,主要常見症狀為:妄想、幻覺、胡言亂語、整體上混亂或僵直行為、負性症狀等,而這些症狀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工作、社交或自我照顧的能力。目前科學家大多認為誘發思覺失調症與「壓力—素質模型」有關,意即患者自身的生理脆弱因素遇到外在環境壓力時,便容易誘使發病。
圖示 「壓力-素質模式」

一項2016年的研究對於思覺失調症發病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發現與家族的遺傳史、胎兒時期受到感染或是使用過墮胎藥、父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父母離異或喪親等家庭情況皆與思覺失調症發病有密切關係(牟建明,2016)。這項研究再次印證了科學家們的看法,研究中所提及的家族遺傳史及胎兒時期受到的傷害形成了個體生理上的脆弱因子,而家庭情況的種種問題成為了壓力的來源,提高了思覺失調症發病的機率。


不僅限於家庭狀況產生的壓力,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指出:「近日一些社會事件,也都讓思覺失調症受矚目,社會不友善、不理解的氛圍,可能加重病友有焦慮、拒絕承認疾病、不願意就醫的藉口。」(元氣網,2020/06/08)那些來自於社會的壓力也同樣對疾病有負面的影響,且可能導致疾病的復發,而污名化則可能耽誤就醫意願與康復的可能性。

社會彷彿戴上了有色眼鏡去看待思覺失調症,這甚至於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機會、人際關係,他們似乎得成為隱形人,以避免接受那些謾罵誤解。這些都會成為他們的心理壓力來源,就像被社會排擠了一樣,如若是你,相信也會覺得十分難受吧?

究竟思覺失調症是否真的會增加犯罪率?

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很少犯罪是直接由症狀引起的,且在其研究了429種犯罪中,僅有4%與精神疾病有直接關聯(Peterson, J. K.等人,2014) 。思覺失調症在非急性期時,其妄想和幻覺症症狀較輕微,而負性症狀則展現較多,所呈現出的樣態多為安靜、退縮,以及冷漠。這是由於他們對於快樂的無法感受,以及失去動機,並且他們難以表達情緒。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很難拿起刀子,計畫要去做一些傷人的行為,他們更可能是呆在一旁,安靜地度過一天。

思覺失調症存在的自我污名現象


現在我們澄清了對於思覺失調症具有攻擊性的誤解,讓我們回頭來檢視除了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以外,其實許多思覺失調症病患對於自己,也是存在自我污名化的現象。患者會擔心承認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會受到旁人異樣的眼光,似乎自己像一個怪物的存在,當被發現患有思覺失調症時,大家就會逃之夭夭,或是對自己批評謾罵,因此他們對於與社會接觸,有時也是充滿恐懼。2016年時,韓德彥等人便設計了「一日接觸方案」,基於接觸假說,他們開發了一個為期一天的與社會自然接觸計畫,並成功改善了患者對於社會排斥的心理恐懼。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正性症狀包含幻覺(以幻聽為主)和妄想。

康復之路漫漫長

所謂的康復、復元強調了病患的自主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軌道。相對於住院患者,接受康復之家照護以及居住於社區中的病患具有較佳的復元歷程表現,並且這個復歷程表現與污名感呈現負相關,意即污名感越低,其復原效果越好(黃耀輝等人,2018年)。這表示:那些努力康復的患者們,他們需要社會大眾的鼓勵與接納,這無疑會大大地幫助了他們的康復歷程!

康復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它考驗患者的信念、持續不懈,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為了康復而做的治療,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康復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幫助患者重新融入社會,使他們可以恢復發病前的正常生活。

提供支持、接納的態度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康復的幫助,你我都可以進一份心力,多一點了解便能多一份同理,健康而美好的社會需要大家一起齊心協力。

本網站曾介紹過思覺失調症這一疾病,有興趣的讀者可點選下方連結觀看文章。

https://mentalhealth.tw/mental-disorder/204/

參考文獻

  • 劉晏如(2018)。精神康復者對無差別殺/傷人事件的看法之研究:以失覺失調 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耀輝、林幼喻、李世凱、李明峰、林靜蘭(2018)。精神病患復元歷程之相關性研究。護理雜誌;65卷2期,P64-74。
  • 牟建明(2016)。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因素分析。中國衛生產業,2016年20期(2016/08/31),P54-56。
  • 韓德彥、陳志軒、黎士鳴(2016)。Effects of a Natural Contact Program on Decreasing Self-Stigma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aiwan。臨床心理學刊;10卷1期(2016/06/01),P33-38。
  • Peterson, J. K., Skeem, J., Kennealy, P., Bray, B., & Zvonkovic, A. (2014). How often and how consistently do symptoms directly precede criminal behavior among offenders with mental illness? Law and Human Behavior, 38(5), 439–449.

參考資料

  • 中央社/彰化(2020)。男子罹思覺失調症持刀殺人遭判刑6年。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4654814。
  • 劉世怡(2020)。天母弒母案逆女思覺失調症判16年定讞。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2225002.aspx。
  • 未署名(2020)。思覺失調成免死金牌?弒警無罪引網質疑「司法改革」與普世認知大相徑庭。東森財經新聞。取自https://fnc.ebc.net.tw/fncnews/headline/118795。
  • 中央社/台北(2020)。防疫與社會氛圍 思覺失調症病友可能陷復發困境。元氣網。取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4621639。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