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累,我還能做什麼?」談憂鬱症照顧者之因應與調適

文/蕭富聲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我都付出這麼多了,你還要我怎樣?」
「我已經照顧你這麼久了,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
「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不知道。」

在面對生病的家人、朋友、伴侶時,你是否也曾有過這些想法呢?即使這裡頭充斥著各種情緒,像是氣憤、悲傷、自責、不捨、無奈、委屈等,再向周遭的人或患者表達時,又有誰能更知道、了解這些背後的情緒呢?照顧者經常在照顧過程中感到受挫、壓力大,情緒起伏受到影響,而這些挫折也無處可以宣洩,最後反而生病的是自己。

照顧者常見的因應方式

在遭遇到家人或朋友生病時,可能會經歷到以下階段:

1.感到不安 2.尋求再保證 3.否認、忽視 4.生氣、責備 5.罪惡、羞愧、悲傷 6.面臨家庭改變之混亂 7.接受事實。

照顧的過程中往往為了想要患者好起來,而去尋求一些方法,這部分許多人會去尋求一些傳統療法,像是收驚、針灸等。也會透過許多不同方式來去因應他人或自己。

照顧者在經歷家人罹患憂鬱症後,主要的因應方式可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 家屬(照顧者)以傳統療法或民間信仰、看書、上網、找醫生或輔導老師來因應疾病。
  2. 家屬(照顧者)以陪伴、鼓勵、哀求來因應患者。
  3. 家屬(照顧者)以直接溝通或直接說明來因應旁人。
  4. 家屬(照顧者)以哭、尋求支持、出去走走、聽演講、改變想法或態度來因應自己的壓力及負荷。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呢?

照顧憂鬱患者的過程中,自己也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你在兩個禮拜中有出現下列的情況,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1.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開心不起來或提不起勁。
  2. 明顯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3. 體重有明顯的增加或減少。
  4. 失眠或睡太多的狀況。
  5. 容易焦躁不安、走來走去,或做事情都變得很緩慢。
  6. 每天覺得無精打采、沒有精神。
  7. 幾乎每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對自己有罪惡感。
  8. 常常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9. 反覆想到有關死亡的想法,或是想要傷害自己或自殺。

前面有提到照顧者經常在面對生病的病人時,總是充斥著許多情緒,這麼多的情緒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管道去抒發,反而會導致自己狀況變得越來越糟。如果能了解到要如何去調適自己的狀況,不只對患者或照顧者自己,都是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的

  1. 關懷患者之餘,留給自己時間

該如何調適呢?

照顧者經常會為了患者,犧牲自己全部的時間去照顧患者,但除了多陪伴和關懷患者外,照顧者們也要留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多多善用其他的社會資源或是外部關係,學會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患者。

  • 分散照顧患者的責任

照顧者經常在過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孤獨感以及責任感所造成的壓力,透過將照顧患者的責任分放給其他人(親友、專業醫療人士),避免將責任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導致自己身心俱疲的狀態。

  • 換個角度,換個心態

如果能將憂鬱症類比成和感冒一樣常見的疾病,只是生病的部位不同,可以幫助照顧者更能夠接受家人罹患憂鬱症的事實,趁早協助家人去精神科就醫,不懂或擔心的地方也能去詢問醫師,避免因為「污名化」而延誤就醫,讓患者情況可能惡化的狀況。

  • 學習辨識早期警訊,調整期望

學習辨識患者在復發前的早期訊號,提前知道患者可能出現的訊號能讓照顧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增加照顧者的掌握感。另外,透過重新調整對患者的期望,減少因為沒達到的失落感。

  • 多參加支持性團體

照顧者可以試著參加醫院或相關單位所舉辦的支持性團體,與其他照顧者分享自己的經驗,除了能獲得來自其他照顧者的支持與了解外,也能聽到其他家屬不一樣的想法和方式,讓自己能學到不同的應對方式。

最後,提醒自己,身邊有許多與你有相似狀況的照顧者,需要協助的時候,試著鼓起勇氣伸出手,讓其他夥伴有機會接住你。記住,還有我們在這裡。

參考文獻

范鳳珠(2006)。憂鬱症患者家屬〈照顧者〉對照顧患者之心理調適與因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645q4

註:本文圖片來源為“Pexels”圖庫網站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