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黃芸新助理教授
許多人在感受到難過、焦慮、生氣等等負向情緒的時候,常常會想:「要是感受不到那些情緒就好了!那樣就不會這麼難受了」。但是,要是真的感受不到這些令人難過的情緒,它們就不會影響我們了嗎?很可惜,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似乎並不是這樣的。
在心理健康的研究領域中,「述情困難(alexithymia)」是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概念。這個名詞最早由心理學家John Nemia和Peter Sifneos於1960年代提出,用以描述一些人在「感受、辨識和表達情緒上面臨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和許多心理疾病有關,甚至包含很多人覺得「有太多負面情緒」的憂鬱症。
述情困難是什麼?
述情困難是一種心理特質,而非獨立的心理疾病。主要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 辨識情緒的困難:一個人難以分辨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例如不知道自己是「悲傷」還是「生氣」。他可能只知道自己「不開心」、「感覺不對」,甚至更嚴重的,根本沒發現自己怎麼了。
- 表達情緒的困難:即使感覺到了自己的某種情緒,也很難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清楚表達,不管是對別人說,還是用書寫、繪畫的方式進行抒發。
- 外向性思考傾向:經驗到述情困難的人,通常更關注外在實際發生的事件細節,而非內心的情感經驗。例如當跟別人吵架的時候,外向性思考傾向高的人,傾向於注意吵架中的種種行動、話語,但沒有注意到自己跟對方的生氣、失望…等等心理上的經驗。
因此,述情困難的人在描述自己的情感世界時,經常是模糊的。他們可能經常說出如「我不知道(自己感覺如何)」,比較缺乏想像力,不容易從藝術、音樂或文學中體驗到情感共鳴。而在人際互動中也容易表現得冷漠或情感淡漠,產生溝通上的困難,進而影響他們與別人的關係。而這些沒有被注意到的負向感受,沒有被解決的情緒困擾往往以身體症狀的形式表現,例如頭痛、胃痛或其他不明原因的不適。因此,這些人也容易有各種身心症狀,但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些問題和自己的壓力、情緒有關。
述情困難與心理疾病
心理學研究進一步發現,述情困難與許多種心理疾病密切相關。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厭食症與暴食症、物質使用障礙等。這些疾病,都有著「負向情緒」這個共同的成因。例如厭食症與暴食症的患者,常常因為自己的體型感到自卑、憂鬱、焦慮等,對吃東西有罪惡感,物質使用障礙症的患者,也有許多是因為不舒服的情緒感受,而使用物質(例如喝酒、抽煙、非法藥物)來緩解這些不舒服。因此,如果只覺得「不舒服」而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很有可能會造成負向情緒的累積,形成身心症狀,或者容易使用不良的因應方式,讓自己感覺「沒那麼不舒服」,進而累積成心理疾病。
因此,嘗試著好好的感受、瞭解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情緒的成因,都是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環,能夠讓我們朝著豐富、滿足的生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