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協助編輯/黃芸新 助理教授
在當代社會,通訊心理治療(Telepsychotherapy,也被稱為遠距心理治療)逐漸備受關注,成為了一種可行且需求逐漸增加的心理治療方式。尤其是在COVID-19新冠肺炎的影響下,相較於過去傳統面對面的心理治療/諮商的方式,相信有很多民眾也開始關注、想要使用通訊心理治療/諮商這樣的方式。
但是,心理治療是一種醫療專業,因此,就像所有其他的醫療專業一樣,需要經過科學研究來檢視治療的有效性。儘管國內在此領域起步較晚,但在北美等廣大地區,通訊心理治療早已成為實踐領域的重要議題。最初以電話、簡訊或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通訊心理治療,但由於無法提供即時觀察和互動,限制了其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然而,近年來,通訊與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越來越多人選擇通過視訊會議的方式進行視訊心理治療,提供了即時性和更多非語言信息,使其更接近傳統面對面的心理治療。
本文改寫自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發行之《臨床心理學刊》中的一篇文章:通訊心理服務在成人對象之實徵研究回顧。希望以科學的基礎,來看看哪些狀況下可能比較適合使用通訊心理治療,但又有哪些挑戰。
[通訊心理治療的適用情境]
在考慮使用通訊心理治療時,第一個要關注的是自己想要處理的困擾是什麼。以目前的研究來看,通訊心理治療並不是在每種心理困擾上的效果都相同。大致上來說,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強迫症有比較多的證據支持通訊心理治療可能是和面對面治療有類似效果的,亦有一些研究支持飲食疾患(如暴食症、嗜食症)是有效的,其他心理困擾則比較缺乏相關研究。相對地,有一些困擾則比較不建議使用通訊心理治療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包括有自殺的風險、雙極性情感疾患(也就是常聽到的躁鬱症)、藥物成癮問題等。
第二個考量則是心理治療所使用的方法。
目前通訊心理治療療效的研究,很大一部份是使用「認知行為治療」,這是一種透過討論現在生活中的種種情緒與想法、進行行為實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觀察與練習等為基礎,來改變讓自己不舒服的想法,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找到更舒服的位置的治療模式。也有些研究比較認知行為治療與非認知行為治療在通訊心理治療上的效果,發現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是比較穩定、改善比較多的。雖然這並不代表其他的心理治療方式就不好,不過可以讓我們知道比較適合透過網路方式進行的心理治療,可能會比較著重在當下生活經驗的處理,也仰賴當事人的自我觀察與練習。認知行為治療是臨床心理師訓練中蠻重要的基礎,不過,絕大部分的心理師並不是完全使用單一療法。但這樣的特性,應該是能融入在多種治療模式中的。
[通訊心理治療的挑戰]
通訊心理治療不免面對一些挑戰:
一、關係感受:研究發現,通訊心理治療中的治療師與當事人的「工作同盟」關係,不如面對面心理治療來得緊密。
二、數據隱私:在通訊心理治療中,數據隱私是一個重要問題。治療師和當事人需要共同確保數據的保密性,以確保當事人的隱私不受侵犯。在進行通訊心理治療時,雙方都應待在能保有隱私的空間中,就像在一般的心理治療室那樣。
三、技術問題:通訊心理治療需要穩定的互聯網連接和適當的技術設備,斷續的訊號將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四、無法面對面互動:儘管通訊心理治療在某些方面效果良好,但它無法提供面對面治療所具有的非語言互動。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限制治療的效果,例如:治療師對於一些隱微的非語言情緒表達可能較無法即時的給予回饋。
五、醫療責任:通訊心理治療的執行需要面對一些倫理挑戰,如當事人發生危機時的處理方式、並非治療師能完全負責的網路安全問題造成的隱私外洩等。
參考文獻
黃芸新,蘇逸人,游勝翔(2022)。通訊心理服務在成人對象之實徵研究回顧。臨床心理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