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們無法放下手機?

文/蔡佳玲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從小學到大學,都能看見孩子們低頭滑手機的畫面。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提出的「108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顯示民眾透過手機上網的比例持續上升,從民國100年的35.3%大幅成長到89.8%,且自認為有網路或手機沉迷問題的民眾,其比率較107年增加了 6.8 個百分點。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2) 提出的「2022年台灣網路報告」顯示現今青少年上網的設備以手機為主,且高達94.85%的青少年會透過手機上網。

有許多研究都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功能越來越多樣化,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須品,儘管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卻也帶來了值得關注的負面影響──智慧型手機成癮(莊秀敏、陳揚學,2016;陳靜怡等人,2014;鄭景蓮等人,2014)。

Roberts等人(2014)表示年輕人和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日益增加,這顯示出使用手機從一種習慣演變為一種成癮,且目前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接近9個小時,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擴展,手機成癮變得越來越普遍,也成為一個必須關注的議題。Li等人(2021)也提到手機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大學生族群,所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Li等人更指出使用手機造成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使用者很可能會產生上癮的情況。Chiu等人(2013)表示大學生的科技成癮已經不只有針對網路,此族群還對手機成癮,科技成癮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時間分配和管理、學習成績、人際關係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研究指出大學生手機成癮與網絡成癮在性別上無顯著性差異,對於大學生來說,越沉迷於網絡,就越有可能手機成癮。

有如此多的研究與學者都提出了重視手機成癮的重要性,而手機成癮究竟是什麼呢?


Lin 等人(2014)表示智能手機成癮是一種科技成癮,並提出智能手機成癮與網路成癮、物質成癮相似,都由強迫行為、日常功能障礙、耐受性、戒斷等四個因素組成,進而發展出具有信度與效度的智能手機成癮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雖然現今對手機成癮的定義尚未統一,且手機成癮也還沒有被歸類為一種疾病,但是此議題帶給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值得重視與討論的。

那父母的管教方式又和孩子手機成癮有什麼關聯呢?

Lee等人(2018)指出家長對子女使用智能手機的控制管理效果不佳,有可能加劇智能手機上癮;Kim 等人(2020)提出影響青少年智能手機成癮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父母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拒絕或強迫等消極的教養方式助長了孩子對智能手機的依賴,並強調忽視或嚴厲的教育對青少年的智能手機成癮有負面影響,而青少年對智能手機的沉迷可以透過減少父母消極的管教方式改善。

因此,由此可知父母的管教方式、對使用手機的態度對孩子手機成癮相關議題十分重要,從管教方式著手,就有可能可以預防孩子手機成癮的風險。家長們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去討論要如何健康的使用手機,讓雙方對於手機使用規範是有共識且能夠接受,並且確實執行,這是很重要、具體的作法。

期許在這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每個家庭、每位孩子都能有著越來越健康的手機使用方式。

參考文獻

陳靜怡、曾治乾、葉國樑、黃禎貞、李映秋(2014)。嘉義縣市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
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7,47-70。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2)。2022年台灣網路報告。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108 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莊秀敏、陳揚學(2016)。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之相關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
研究,114,43-60。
鄭景蓮、李顯章、苗迺芳、陳逸卉、張鳳琴(2014)。大學生背景變項、人格特質與其智慧
型手機使用情況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65,29-55。
Chiu, S.-I., Hong, F.-Y., & Chiu, S.-L. (2013). An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Taiwan. ISRN Addiction, 2013, 1–10.
Kim, C., Kang, K. I., & Lee, N. (2020).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s of
Mother–Adolescent Smartphone Dependency: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Parenting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6), 5871.
Lee, E. J., & Ogbolu, Y. (2018). Does Parental Control Work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 Journal of Addictions Nursing, 29(2), 128–138.
Li X, Feng X, Xiao W, & Zhou H.(2021). 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Boredom
Proneness and Self-Contro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14, 687-694.
Lin, Y.-H., Chang, L.-R., Lee, Y.-H., Tseng, H.-W., Kuo, T. B. J., & Chen, S.-H.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PLoS ONE, 9(6), e98312.
Roberts, J., Yaya, L., & Manolis, C. (2014). The invisible addiction: Cell-phone
activities and addic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3(4), 254–265.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