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平文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重大的精神疾病,會罹患此病的患者產生巨大的影響。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為了減少誤解與混淆,近年來改名為思覺失調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思覺失調症類群的疾病在全球的終身盛行率為1%(也就是每一百人中有一人在這一生中罹患過此疾病)。我們最常接觸到思覺失調症資訊卻是來自新聞、影視節目等,但從中得知的訊息卻是較片面甚至是武斷的。究竟,這樣的精神疾病會對患者、周遭親友們以及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思考」與「感覺」功能異常或失調的疾病,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思考障礙、脫離現實、感覺異常、行為語言失序等的症狀,且會明顯的影響自己以及周圍他人的生活。其症狀大致可分成三類:
- 正性症狀:指的是一般人不會有,但患者卻出現的行為或症狀,例如:幻覺、妄想。其中幻覺是在沒有實際物理刺激下患者卻會接收到刺激,例如:個案可能會對空對話,或是在安靜的空間內持續的認為有聲音等。而妄想則是一種堅定的錯誤信念,即便有明顯的證據支持此信念不合理,仍堅信不移,例如,相信自己正受到邪惡勢力的迫害與監控。
- 負性症狀:指的是一般人有,但患者卻喪失或缺少的行為,包括缺乏情感、社交疏離、失去興趣,動作緩慢等等。上述症狀會使患者難以維持生活基本功能(難以工作、建立關係,尋求協助等)。
- 混亂或失序的症狀:包括思考、語言以及行為的解構,常見的表現為:胡言亂語、僵直行為(Catatonia)、思考不連貫等。
思覺失調症的病因?
即使已經有非常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學界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成因仍眾說紛紜,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遺傳相關研究顯示一般人的罹患率為0.19%-0.18%,若父母其中一方罹患思覺失調症,子女罹患的比例為16%;父母雙方皆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子女的患病率則為40-68%,但目前對於遺傳的確切機轉仍然不明。此外也有研究認為其成因與生理因素有關,研究發現,當腦中的多巴胺傳遞增加時會出現明顯的正性症狀,但由於無法有效的解釋負性症狀,因此仍舊存在爭議。一些回溯性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原生家庭要較高的比例為高情緒表露家庭(過度的批評、敵意、情緒介入),這也會使患者的復發率上升。
思覺失調症是否有機會康復?
上述講了很多不同的症狀與可能的成因,那這個疾病是有可能康復的嗎?根據研究顯示,在藥物治療以及家屬支持訓練的治療計畫下,患者僅有8%的復發率,遠遠低於完全不接受醫療協助70%的復發率。所以思覺失調症一定要進行治療。
現行的治療方式透過藥物治療減緩正性症狀之外,也會透過心理治療協助個案減緩正負性症狀對其生活產生的影響,增加患者適應環境、正常生活的能力。然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家屬的支持與教育,先前有討論到家屬支持對於個案預後的正面影響。那當成為了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家屬時,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
當家人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我可以做些甚麼?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時常因症狀影響而進出醫院急診室,不穩定的症狀可能消磨了家人的耐心,且一次次的破壞與傷害家庭,漸漸地患者與家人們的關係破裂。(相關文章見本網站的<從電影瀑布看照顧負荷>)。筆者過去於醫院實習時,一位思覺失調症個案曾與我分享:
「我知道自己做出了很多傷害家人的行為,
這些也都在我心中形成不可抹滅的傷痛,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有機會補償他們。」
陪伴任何的疾病的患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照顧過程中需要經歷很多的時間精力的付出以及看似無盡的等待。但好消息是,思覺失調症是可以透過陪伴、心理治療以及職業功能等訓練,逐步回歸正常生活的。所以穩定的陪伴患者參與治療,面對挫折與失敗,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同樣重要的是也應該關注自己,當注意到自己需要協助時,千萬不要不敢提出來,說出口就有機會被了解與被協助。相信醫療系統,相信個案也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