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慈心焦點治療淺談」講座

文/黃玉蓮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2022年04月12日由佛光大學禮請倫敦學院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舊金山慈心焦點治療中心所長 – 周嘉瑛博士介紹「慈心焦點治療」。周博士在演講一開始引領各位同學思考「Compassion慈心」的定義,同學們認為慈心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接納、包容、涵容的智慧;然而,周博士非常認同學生們的發言並補充:「慈心是對自己和他人有敏感度地去感受、覺察到痛苦,且有意願和能力去嘗試緩解、避免受苦,最重要的是慈心並沒有貴賤之分。」

周博士再提到演化心理學中的「新舊大腦」是如何影響慈心。舊大腦是大腦結構中最原始的器官,主要用來做決策,也能同時接收來自腦和其他神經系統的輸入,並觸發決策。簡單來說,是與生存本能、基本需求等最為相關的;新大腦是最後進化發育而來的,主要用來處理理性數據,如語言處理、閱讀、思考、計畫等,也可以說是經過深思熟慮或是考慮後果的決策。在較為原始的大腦,也就是舊大腦是較不可能有慈心的成分在內,因為其只包含生物的生存需求所需的決策反應;而新大腦就有相當大的機會包含慈心,當生物能夠深思熟慮或是多一分思考的環節,就能促進慈心的運作。

關於慈心焦點治療(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 CFT)的Three Circle Model (三循環模型)/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情緒調節系統),周博士表示此模型是在臨床實務上協助個案進行自我覺察的工具之一。首先需要知道「情緒不僅僅是情緒,它們與我們的動機、身體和思想密切相關。」以下分為三個系統,彼此相互影響:1.Threat system(威脅系統):保護和安全尋求。2.Drive system(驅動系統):以激勵和資源為中心。3.Soothing system(舒緩系統):滿足、安全以及產生連結。周博士在此帶領著各位同學閉眼體會每個系統的狀態下,身體會有哪些感覺反應?在威脅系統運作時可能會有焦慮、生氣、厭惡等;驅動系統可能帶來專注、集中精神等;而舒緩系統則可能是放鬆、安全、信任等。黃教授認為此模型也許可以使用「三要」的方式來表示,分別為「不要、需要、想要」,能讓學生們更能理解三循環模型的重要性。

慈心焦點治療三循環模型

最後,周博士再次讓同學們閉眼想像,當慈心出現時,它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它可以是有生命的人、動物或是精靈,也可以是沒有生命的物體。並想像當有一件難過的事情時,慈心陪伴在你身邊,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再想像你已經習得「慈心」,當有人對你說些不好的話,你會如何反應?同學們認為當慈心陪伴在身邊時,可以讓自己感受被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心中也有溫暖的感覺。而當自己已經將慈心內化到自身,則會對他人的言語抱持著更加寬廣的心胸去接納和面對,甚至有感謝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指教的行為。

蘭陽心資訊
蘭陽心資訊
文章: 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