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討論現代人的生活壓力

文/王棨右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2023年的今天,人們的壓力與日俱增,疫情所影響的經濟,動盪了無數的產業,生活品質也因而減損,儘管疫苗已用最快速度出現,但疫情仍帶走了無數生命,人們感到迷茫且迷惑,不解這突如其來的變動何時可回歸平靜。

筆者,我本人是心理系研究所的學生,處於尋找人生方向的階段,疫情也對於學習、家庭經濟等都造成了無數的影響,正當我陷入情緒低潮時,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頓時緩住自己墜落的情緒。

本部劇在描述廉家三兄妹,分別是老么廉美貞、二哥廉昌熙和大姐廉琦貞,各自在面對人生的迷茫和困境時,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脆弱和無助,並開始追尋「真實」的自己,過程中,他們也因一位陌生人具先生,開始翻轉自己人生的篇章。本篇文章筆者會針對「家庭」當作主軸去分享,對於最印象深刻和共感的地方做討論,並將其結合於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描述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劇透」和「個人想法」,強烈建議先去看完本部劇,再來一起做討論喔。

「如果住在首爾,我們會不一樣嗎?」廉美貞如此詢問著。廉家居住於三浦市,那是個無人知曉的鄉下地方,從三浦通車去首爾要先搭公車再轉捷運,通車時長要一個半小時,若錯過早上的公車,則只能徒步前往捷運站。本部戲很常拍攝三兄妹早上追逐公車,晚上加班後只能搭末班車回家的場景,凸顯出日復一日生活的疲累。另外,廉家三兄妹的父親(廉濟浩)和母親(郭慧淑)皆與三兄妹同住,對於子女雖不嚴厲,但也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因此家庭氛圍較為沉寂。父親曾因做姑姑(父親妹妹)的保人因而欠債,此後便常年靠組裝系統櫃和農耕來支撐家庭支出,母親則在一旁協助,處理家庭事務的大小事,基本上也都過著從早工作到晚的生活。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廉家因欠債而過著辛苦的生活,父母較沒時間陪伴孩童成長,三兄妹從小便開始幫忙家裡工作,並且因居住於遠離市區的三浦市,三兄妹並沒有許多可以一起嬉鬧的同儕,進而導致社會支持不足,外加父母不會表達情緒,家裡氛圍顯得沉悶,可以了解三兄妹從小會盡量壓抑自己的情緒,下課後多半也會回家幫忙,沒有時間表達和探索自己。這樣子的生活對於小孩的發展會有負面影響,依據心理學家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5歲以前家庭佔據了很大的影響力,而5歲以後則開始將重心移往學校、同儕、朋友和親密伴侶…等人際關係,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三兄妹在這樣子的家庭生活下,可能會處於對自己能力充滿懷疑,也就是「我可不可以成為我自己?」,進而發展成自卑感,對於之後與自我認同和親密關係的建立都會有所影響。

廉家相處模式讓三兄妹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以下為劇集中的句子:

場景一

郭慧淑(母):你一大早就要這樣嗎?昨晚燙完頭髮就哭哭啼啼的,早上一醒來又哭哭啼啼的。
廉琦貞(大姐):因為我太累了。
郭慧淑(母)只有你累嗎?她就不累嗎?(指廉美貞)

單從以上的對話中可以看到,母親對於廉琦貞的「眼淚」是用指責的方法,而非去對於哭泣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做討論,當廉琦貞表示自己很累時,母親非但沒有了解她為何累,反倒是將她的累與廉美貞做比較。對話只有短短的10秒,卻可以感受到長期家庭的互動便是如此,我們從觀影者的角度,或許可以理解媽媽內心是擔心女兒,但倘若我們是當事者,又如何這麼快速的換位思考呢?這樣子的對話方式很常出現在我們周圍,尤其是家庭、親密他人的關係中,明明是在意並且為他人著想,但說出口的話語總讓聽者感到受傷,長久如此的互動關係,只會使得原本想靠近的兩顆心相互遠離。

場景二

(一家坐在一起吃飯,餐桌上只有筷子碰撞的聲響,廉昌熙率先打破沉默。)
廉昌熙(二哥):那個,爸,我有話想跟你說。(眼神略帶遲疑和不安)
廉濟浩(父):還是安靜吃飯吧。(面無表情)
廉昌熙(二哥):那個,我沒有要你幫忙,我只需要你的允許,只要一句「好」就可以了。
廉濟浩(父):(不發一語吃著飯)
廉昌熙(二哥):我打算買一輛車…
廉濟浩(父):(已經嘴角開始抽動,略顯怒火)
廉昌熙(二哥):(開始滔滔不絕解釋為何要買車)
廉濟浩(父):(氣到手抖)
廉昌熙(二哥):我真的不想對你說半句假話,我不想瞞著你任何事情,其實我大可偷偷買車藏起來,但我不想這麼做,我不想有事瞞著你,我也從來對你沒有任何隱瞞。
廉濟浩(父):你不如瞞著我,拜託你瞞著我吧。
(其他家人不發一語的陸續離開餐桌)

        從上述對話可以看出,父親是這個家裡的權威角色,連已經30多歲的廉昌熙,想要用自己的錢買輛車,也必須要先經過父親的允許。過程中不難看出,父親說「還是安靜吃飯吧」,這樣子的句子就是在叫廉昌熙不要想對現在這樣的生活有所變動,而廉昌熙只是想要坦承地面對自己的需求,並且希望能獲得家人的支持,但卻沒有半個人給予正向回應,父親甚至用情緒勒索的話回覆,至於為何廉昌熙一定要經過父親的允許呢?從先前所說的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可以了解到,廉昌熙便是缺乏信心、缺少自我價值感,因此沒辦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試圖透過外在他人的認可(家人、同事等)來讓自己焦慮不安的心穩定下來。

        上面的兩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家庭相處下,廉家三兄妹似乎難以表達自己、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掌控自己的生活。大姐廉琦貞在愛情中處處碰壁,為了轉換心情,因此決定去燙頭髮,結果造型卻不如自己的預期,因此對於事物不受自己的「掌控」而感到灰心;同樣地,二哥廉昌熙因為剛「被」分手,女方表示廉昌熙這個年紀連一台車都沒有,又生活地這麼偏僻,要如何約會談戀愛,因而提出分手,所以廉昌熙才想要買車,但又不敢去實際地做這件事,同樣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這種沒有決定權的感覺,讓人感到迷茫且不安定,那至於廉家的老么廉美貞呢?上面的兩個場景中都沒有廉美貞的身影,甚至連一聲都不吭,而這就是她。

廉美貞,作為廉家的老么,年紀與哥哥姐姐有所差距,因此孩童時期便一直是孤身一人,二哥和大姐至少有村里同齡的三兩好友,但廉美貞一直都是一人,劇中有段對話如下:

(村裡同齡晚上聚集起來喝酒的小聚會)
廉昌熙(二哥):老實說,我們是因為住在人口密度低的鄉下才會成為朋友,如果住在滿是同齡人的都市,我才不會和你當朋友(對著身旁的朋友)。因為我住在半徑十公里內,找不到15個同齡人的鄉下…鄉下的問題就出在這,只要年紀相仿就是朋友。我說小時候我們4個都玩在一起,其中一個還是女生,大家就覺得我們很投緣,但事實是村子裡只有4個小孩。你看看她(指著老么廉美貞),她沒有同齡朋友,所以都和村子裡的笨蛋玩。

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村子裡近乎沒有小孩,因此同齡人便是朋友,而廉美貞便是那個沒有朋友的人,因此,她一下課,便會回家幫忙家裡做系統櫃的組裝和切割,父母也都會誇讚她,認為她不像哥哥姐姐一樣,一放學就跑出去玩。根據Adler的出生序理論,就提出「老么」通常會特別努力,試圖讓自己與眾不同,必須讓自己被人看到,其察言觀色的能力特別強,很常會得父母的寵愛,廉美貞便是這樣子的人。

        綜上所述,廉家展現出典型的一個壓抑家庭,雖不嚴厲但也不熱情,雖不冷淡卻也不溫暖,而觀察我們周遭的人,許多人正是生活在這樣子的家庭環境下,而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打破這樣子的情況,這樣子原生家庭的「壓力」,就這樣從小一路滾到大,當我們覺察到時,往往已寸步難行。

回到自己身上,其實筆者也有這樣子的困擾,而我的作法是開始改變自己,只要當其中一個人開始改變,整體的結構也會有所調整,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而有類似感受的你,也這樣相信著。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