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介紹與照顧

文/梁禾蓁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
協助編輯/徐莉雯 臨床心理師

慢性疾病是什麼?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的定義,慢性病被廣泛定義為持續 1 年或更長時間,並且需要持續就醫或限制日常生活活動或兩者兼而有之的病症」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台灣109年十大死因依序為:
(1)惡性腫瘤(癌症)
(2)心臟疾病
(3)肺炎
(4)腦血管疾病
(5)糖尿病
(6)事故傷害
(7)高血壓性疾病
(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十大死因裡,很多都和慢性疾病有關,當患者長時間生病時,需要接受規律的醫療檢查、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同時也經常會有慢性疼痛的問題,而慢性疼痛會讓病人有持續性的高焦慮感,並且可能因為嘗試了很多醫療協助都沒有效果慢慢發展出無望感或其他嚴重的情緒苦惱。另外,慢性疾病也會干擾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目標以及睡眠,以及慢行疾病症狀所導致的功能喪失、甚至死亡。

    除了病患本身要面對慢性病帶來的許多壓力以外,病患的家人與朋友同樣也承受著經濟及照顧病患及其他心理上的壓力。

    因此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狀況下,盡量地從事健康行為,避免促使慢性疾病發生的行為,讓我們擁有健康的生活!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如何預防慢性疾病以及患者的家屬朋友應該如何幫助患者。

慢性疾病危險因子

造成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

  1. 抽菸
  2. 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
  3. 飲酒過量
  4. 選擇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不健康飲食行為
  5. 缺乏運動。

慢性疾病預防方法

    跟據CDC的官方網站中,提供了一些對於慢性病疾病預防的建議,其中包括養成健康生活的型態,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戒菸、少酒、多運動,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減少心臟疾病之發生。

     另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使用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建立了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預測台灣國人10年後罹患慢性疾病(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評估模型,提供罹病風險分級警示,並且依照評估結果提供健康指引及後續追蹤建議,提供民眾使用。

家人朋友可以如何幫助患者?

    患者的家人朋友可以鼓勵患者參加網路團體,讓患者知道有和他一樣身處相同困境的人們,他並不是孤單的,增加患者的自尊與生活品質,並且讓患者有抒發情緒的管道,減少患者的情緒困擾。另外,參加網路團體也可以讓患者及家屬了解住所附近可以尋求的醫療資源、各醫療組織的資料以及疾病的相關資料。

    當醫療團隊教導自我管理的技巧後,患者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確實執行自我的動力。患者的家人朋友可以鼓勵患者練習自我管理,讓患者可以更有效的適應日常生活以及幫助患者更好的做決策,並且增加患者遵守醫囑的可能。

註:本文圖片來源為“Pexels”圖庫網站

參考資料:

Edward P. SarafinoTimothy W. Smith(2020)健康心理學(吳英璋黃揚文蕭仁釗黃芸新鄭逸如陳鈴林耀盛簡良霖何雪綾吳治勳陳秀蓉龍冠華翁嘉英;八版)。洪葉文化

https://www.cdc.gov/chronicdisease/about/index.htm

https://www.mohw.gov.tw/cp-5017-61533-1.html

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徐莉雯臨床心理師
文章: 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